火锅店的创新论

  有一家连锁火锅店,靠着出众而新颖的服务,生意蒸蒸日上 。最近《中国企业家》杂志采访了店老板  。报道中一段有意思的话 ,关心中国科技创新的人可以读读――

  “‘创新在我们店不是刻意推行的,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,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  。没想到这就是创新。’老板说 ,后来公司大了 ,他试图把创新用制度进行考核时 ,真正的创新反而少了 。‘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,考核创新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新的能力和欲望,这是不信任的表现’。”

  “什么是创新?一个个鸡毛蒜皮的创新,就是员工每天做的一件件小事 。独立看起来,都微不足道。可是一万个脑袋天天想着做这些事 ,同行就很难和我们竞争。”

  引文至此。大概科研圈的人会对所述“创造环境”和“制度考核”效果之不同,心有戚戚焉?

  而张老板所说的“考核创新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新的能力和欲望,这是不信任的表现” ,对中国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 ,岂不是绝妙的描述 ?

  说句公道话 ,管理者的不信任也有苦衷――“公司一大” ,不自律的员工必然增多 ,用细致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也可以理解。火锅店要保证效率 ,迟早得引入更多条条框框。

  但张老板高明之处在于 ,他在管理实验中得了教训,明白“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”。他明白 ,考核不能用在激励创新上 。提供“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” ,让“一万个脑袋天天想着做”本行,才是正经的创新之道。

  火锅店的年轻人能在工作中创新 ,科学家干起活儿来难道不行 ?问题在于,这厢的一万个脑袋里 ,有多少个是“天天想着做”自己的本行 ,而不必操劳在写申请、跑经费 、混级别上呢 ?

  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体制下 ,科研管理存在一种幻想  ,认为文件一出,经费一拨 ,创新事业就如有神助了 。但科研的规律不同于修铁路或盖高楼。后者的发展经验套用在前者 ,能提高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吗  ?依靠一套基于不信任的考核办法 ,把科学家拴在碾子上 ,按时抽几鞭子,是一日千里呢,还是原地转圈呢?事实已经很清楚。

  创新不是交差了事  ,也无章可循 。试想,张老板在火锅店说一不二,随意配置资源。权力大如他者 ,尚且无法“想创就创”。科学的新,哪个执鞭者能“想创就创”?